顶层设计:总统亲自出马 力挺整形产业
据韩国医疗观光学会会长金根重介绍,韩国整形产业发展比中国整形要早20 年,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起初,韩国的整形业并非为求美之人而设:20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帮助患有天生畸形或是因为战争导致身体损伤残疾者进行治疗,韩国出现了整形手术。但直到1980年代,越来越多的求美之人才开始走上了整形之路。
在整形成为求美者改善外形捷径之初,因手术费用较为高昂,所以仅仅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消费群体所能玩得起的游戏。故而韩国第一个整形医院密集区出现在了上世纪有“流行第一街”之称的狎鸥亭洞。上个世纪90年代初狎鸥亭曾是富家子弟奢侈消费代名词,汇集了众多时尚、新潮的商店,成为追逐潮流的年轻人钟爱的地方。
随着韩国经济和整形技术的日益发展,整形手术逐渐不再仅仅是经济宽裕的民众能玩得起的游戏,希望通过整形手术改善自身外在条件的民众越来越多,市场逐渐庞大。
在这样的市场需求刺激下,韩国整形医疗产业开始了迅猛增长。而对于韩国政府来说,多年来,韩国的支柱产业一向是制造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国家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就业机会减少了。而整形服务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国民对此也非常关心,于是政府敏锐意识到这个产业对国民经济所和就业率所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大力扶持并助推其在国内外的市场发展。
除了政策的扶持外,政界人士更是用自己的切身行动表达了对整形的支持——2005年初,韩国媒体报道称,时任韩国总统的卢武铉,特招首尔大学医院医疗组到青瓦台操刀,为其和夫人做了 眼袋整形 手术,由单眼皮变为 双眼皮 。一国总统亲身力行为产业做起广告,可见扶持力度之大。
到了2007年,韩国政府拨款了5亿7000万韩元构筑一站式服务系统,以方便海外患者轻松入境;2009年,韩国政府正式将针对外国患者治疗的医疗观光产业合法化,进一步拉动了韩国整形业对海外市场的拓展。据韩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整容业已成为韩国经济领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年产值达120亿美元,占韩国GDP的5%。
现在,韩国整形业已非常成熟、规范,不仅服务本国人,几乎全世界的爱美人士都会去韩国整形 美容 。这种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韩国政府的支持,一直以来,韩国政府把整形美容当成支柱行业来大力支持。其政策、管理、意识、技术设备趋向完善。
传统力量:爱美深入骨髓 “体面”带动整形
政府的扶持固然重要,但来自民间与市场的需求才是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整形美容之所以能够在韩国蓬勃发展,与其“爱美”、“面子情结”的传统社会礼仪文化不无关系。
据韩国当地人介绍,韩国女性对美的热爱已经近乎偏执,韩国妇女素来注重仪表,非常讲究体面,不修饰被视为懒惰。韩国的传统文化要求,女性在接人待物时需注重自己的外表,出门前必须打扮,在长辈面前、家里有客人时甚至在丈夫和孩子们面前都要装扮自己,绝对不能留下邋遢的痕迹。不管睡得多晚,第二天早晨都会给自己预留一个小时的装扮时间,因为不化妆会被视为对他人不尊重。
另外,韩国传统的民族习惯是韩国女孩子一般结了婚以后大部分就在家里做家庭主妇不再工作了。为了能够找一个比较好的丈夫,在她结婚之前,在美容和整形方面会有比较大的投入,使自己打扮得更漂亮、更自信一些,既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也可以建立一个满意的家庭。
“韩国男性及招聘 公司 对‘人造美女’并不排斥,他们关心的只是他们看到的是不是美女,至于是天然美女还是整形美女,他们并不是非常关心。” 该人士称,韩国就业竞争非常激烈,很多用人部门认为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的能力,所以漂亮外表也是就业竞争的资本。
以上这些正是大部分韩国人整形的最直接动力——美丽的人更容易找到工作、获得美满的 婚姻 ,也能挣更多的钱、享受更幸福的生活。
当下,整形手术在韩国也已经不仅是女性的专利,许多男性也加入其中。为了增加男性魅力并在择偶、求职时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一些男生大学毕业后也纷纷做眼部和鼻子的整形手术,部分40 岁—50 岁的中年职业男性甚至选择注射 肉毒素除皱 ,令人称叹。
文化输出:韩星风靡亚洲 整形潜移默化
韩国医疗观光产业领先世界的最大功臣是韩国名星,这句话一点都不为过。
什么都没有“眼见为实”最能吸引中国爱美者了。随着近年来韩国歌唱组合以及韩剧火爆荧屏,帅气靓丽的男女韩星迅速在中国大陆乃至泛亚洲其他国家及地区刮起一阵阵所谓“韩风”。可能审美观都是亚洲人的关系,这些明星受到了很多的推崇。后来有一些传说,说韩国这些漂亮的影星们都是通过整形美容整出来的,所以就反证认为韩国整形医生水平很高。
正是在这样的逻辑指引下,中国爱美者开始了源源不绝的鼻部整形修复 之旅。
事实上,韩剧成为吸引国外爱美者鼻部整形修复 只是一个“意外”的收获,39健康网编辑在采访时获知,韩剧的火爆最初根源于韩国担心本国音乐、电影和电视被日本文化吞噬。上世纪90年代,刚刚走出独裁和</a>文化发展极不现代化的韩国政府对十几家文化公司 大力补 助,以便它们能够抵挡日本潮流的文化产业。很快,这一“防御”性产业发展成“进攻”型,并在泛亚地区成功刮起了一股“韩流之风”。